• 500国际





  • 搜索
    秋分养生

    发布时间:2014-08-25 浏览次数:1436

            进入“秋分”节气 ,冷空气会逐渐活跃,“秋老虎”出现的几率将越来越小。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随着秋分节气的到来,气温降低的速度将明显加快 ,大家应准备好换季的秋装 。特别是老年人 ,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可适时加厚衣服。秋天早晚凉,千万注意别让“背”和“心”凉着,必要时 ,可先穿上毛背心或夹背心。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 ,此时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 ,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起居,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盖好被褥,以免着凉。

       此外,在饮食上还要有规律 、讲卫生,口味要清淡当然 ,保持乐观情绪和加强身体锻炼也很重要。

         多喝水少说话

         秋分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在养生中也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 ,以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谨察阴阳之所在 ,以平为期” 。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 ,主要外邪为燥邪 。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 ,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同时 ,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 。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 ,吃清润 、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 、糯米、蜂蜜 、乳品、梨等 ,可以起到滋阴润肺 、养阴生津的作用。

         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 。老人可减少说话 ,多登高远眺 ,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 。同时,秋分后,气候渐凉 ,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 ,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

         注意阴阳平衡

         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 ,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 ,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 ,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体质调养可选择我国古代民间九九重阳(阴历重阳节)登高观景之习俗 ,登高远眺 ,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 ,这是养生中的养收之一法,也是调节精神的一方良剂。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对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对痰湿质人应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对患有皮肤病 、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对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应防止实者更实 、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饮食调养方面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的原则。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的。在食与药的一体营养观中,强调同属天然产物的中药和食物 ,某些性质 ,特别是补益或调养人体的阴阳气血之功能本来就是相通的,有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古代医者把葱、姜、枣等视为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谱和菜肴中,又不难发现有很多药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 、黄芪、茯苓 、丁香、豆蔻 、桂皮之类。当药食调配得当时,可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版权所有 © 江西500国际医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2001572号-1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