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国际





  • 搜索
    二月二龙抬头 ,你家的风俗在里边?

    发布时间:2017-02-27 浏览次数:782

    【二月二龙抬头】臧月(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 ,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 ,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 ,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在南方,如客家地区等 ,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 ,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 ,敲锣鼓,放鞭炮。同时,北方地区在节日期间也有吃猪头肉 、理发(剪龙头)的习俗 。

    【古籍记载】                                                        

    二月二 ,曰龙抬头 ,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 ,冲 、虫不出也帝京景物略《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

    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 ,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燕京岁时记

    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龙头。《大同府志》

    【民俗传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 ,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 ,龙抬头;大仓满,小仓的民谚 。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 、吃龙胆、金豆开花 ,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 ,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山东地区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 。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 :一是请龙回来 ,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 ,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 ,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 ,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 ,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 ,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 。妇女起床前 ,先念二月二,龙抬头 ,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 ,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 、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

    北京地区

    北京民俗食品 ,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 ,北京人都要吃

     

    春饼,名曰咬春。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 ,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北京人的春饼讲究有几样小菜:凉拌豆芽 、摊鸡蛋 ,天福号的酱肘子。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 、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 、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 、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 ,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 ,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 ,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 ,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 ,全家围坐一起 ,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 ,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 ,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

     

    在北京,还有一种豆面糕 ,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 ,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

    [nextpage]

    山西地区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 ,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 。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 ,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陕西地区

    陕西西安地区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给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饽饽馍。妈妈会前一天炒好齐子豆 ,准备给家里人 。齐子豆是用油、水和面 ,然后切成小的立方体,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会把花生和齐子豆一齐炒。

    广西中北部地区

    桂中 、桂北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的传统习俗 ,桂中北地区的壮族都流传这一句二月二 ,拜村社 ;龙抬头,祈丰收 ;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 ,送龙归 ,二月二和八月二过法性质是一样的 。准备的

    节前,会预先制定采购小组作为庆典头领,头领采用分组轮流制 ,每小组5人组成 。每当块到节时候 ,被轮流到的头领挨家挨户收集资金和大米。节日那天头领负责买菜 、做饭等一切工作 。血肠是龙抬头和龙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血肠壮语叫”bong“有禾苗速长、五谷丰登的含义 。做完祭拜仪式,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代表去村社吃集体餐 。吃完集体餐,头领负责给每位村民评价分配一段血肠和扣肉。

    芮城合河地区

    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 ,可称为奇俗  。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 ,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 ,民间又称亮宝会 ,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 ,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 、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 、乘牛、抬杆 ;或赤身裸体,腰系野布 ;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 、冰凌 、粗檩、石磨 ,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 。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 ,浩浩荡荡 ,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

    沿海地区

    一直流传着二月二剪龙头的习俗,这天大人、孩子都剃头,叫剃喜头 。特别是男孩子 ,都要理发,谓之剪龙头 ,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也有要想鸿运当剃头的寓意 。

    黄河三角洲地区

    放龙灯的习俗 ,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 ,为龙照路。山东内陆地区对二月二的讲究更多,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围粮仓。农历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 ,人走手摇 ,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 ,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其他地区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

    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 ,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 ,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 ,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 ,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 ,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 、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 。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 ;三是卷煎饼吃 。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唐山迁安地区

    迁安地区的风俗是登山 。 民俗学家认为,剃头死舅舅本是汉人对清朝的反抗,经过三百多年的口口相传已经演变为另一种含义,如今更多的体现为中华民族注重血脉亲情的个性和文化传统。社会在进步,民俗在发展 ,人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民俗在文化方面的传承。

    [nextpage]

    满族二月二

    二月初二 ,亦称龙抬头的日子 。在满乡新宾居住的满族人十分重视这个民间节日 ,如同过年或过大节一般。妇女们在头节就忙着筹备东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称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块、五彩绒线等。二月初一动手串龙头、龙身、做龙尾。她们把山房草叶去掉,将秸杆剪成大则二寸有余,小则一扁指宽的节骨 ,再把各色花布剪成食指指甲大小的圆布。先将二寸来长的山房草杆,串成不超过手掌大的盖帘,用剪刀剪成椭圆形圆帘子,这就是龙头。将红 、绿、黄  、蓝及各色小圆布串起 ,每个中间串连山房草骨节,作一大一小两个龙身。再把各色布剪成四寸或二寸长的小布条条,将各色布条串拢在一起,也作成两条龙尾。将这两条龙尾  、龙身用五彩线串在帘子式的龙头上 ,整个龙就做成了 。大龙即满族老人讲的山苍龙 ,小龙标志着蛇。大人把它戴到孩子大襟上,祈祷在夏天老天打雷天龙行雨时吓不着孩子;上山采菜、捡木耳、采榛子 、捡蘑菇,有龙岗山大苍龙保佑 。据说各色布龙身子和五色线避邪 ,孩子受不着灾,人人健壮结实,个个平平安安 。

    萨满教认为万物均有神灵,依照萨满教的说法,各种神仙从二月二这天起,都活跃起来了 。满族人家在二月二头几天就磨黄米面,二月初一烀小豆馅,到二月二,早早起来炸油炸糕,做豆面卷子。头年腊月宰的猪,先留给祖先,在年三十上供 ,过了初六 ,就把猪头放到仓房,这个猪头一直等到二月二磕开烀着吃,此举为龙抬头。这一天满族人还有领龙之俗,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 ,灰道弯曲如龙,称引龙 。然后举行仪式 ,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

    满族人正月不剃头,大都等二月二这天剃头,其名曰剃龙头 。旧时民间有一种说法:人们要赶在年三十以前把头剃了,是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为什么呢?据说正月剃头死舅舅,既然关乎娘家人的性命 ,则兹事体大 ,也就马虎不得了。因此,在北京,进了正月 ,理发馆的生意是很清淡的。大家都期待着二月二,龙抬头的这一天 。

    其实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不剪头是思旧,而不是死舅 ,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

    据了解,因明清两朝发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 ,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 ,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

    年年剃龙头,长大成人定会龙腾虎跃 、金榜题名有出息。老满族人崇拜各种龙,认为全家吃猪是为苍龙祈祷 ,孩子们剃龙头也是为使这条神龙早抬头 ,特别是孩子们都戴着龙头龙身龙尾嬉乐游戏,把龙的全身都摆动起来 ,这是祈祷苍龙一跃千里,龙腾高空。

    二月二印脾

    这天天刚亮妇女们就起来,她们在院子里和大门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画上各种不同的圆圈 ,圈内画个十字,在八点来钟 ,她们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开,让孩子们趴在十字中间 ,肚子帖地印脾 ,孩子妈妈则在圆圈旁边祷告着 :印脾十字中,龙盘圈里形 ,带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这段祷语并不是人人都会的。一般妇女的祷词是:龙王爷、蛇仙 ,你们保佑我的孩子,不得大肚子食水病。请龙王、蛇仙顺着硝龙画的圆圈行走,多走几遍就把孩子的食积带走消除了 。

    这种印脾的举动 ,是提醒妇女养育孩子 ,饮食有节,不知己吃生冷零食 ,以免孩子们得上食积 ,亦称食水 ,即腹中有硬块等症状,医生亦称此病为痞疾,是消化系统病症。

    二月二熏香

    二月二这天,满族旗人起大早 ,在仓房的粮囤子里上香,一个粮囤中插十二根金锭香或绿香 。因为把香插在粮食中,烧到香根就自消自灭不能出现意外火灾。

    妇女们到处上香,房山墙垛的墙缝中插香 ,有缝就插,因地而宜 ,把过年时所剩的香头或是半截香,插在墙缝中,就连房子基础石缝中也插上香 。她们也很注意安全 ,插地墙缝 、石缝中的香可以不去管它,而插在窗台上、抱柱的柱缝中的香头 ,一会儿一察看,直到香火烧尽只剩香灰才放心 。

    二月二熏香,从院子各处一直点到室内,有缝就插 ,这一天被称为熏虫日。因为大部分虫子从二月二开始动弹了 ,这些粮食虫 、蛀虫均属害虫,各家在春头子还没等兴扬就熏起来看,妇女们认为这一熏,一年家中屋里不遭害虫。

     

    版权所有 © 江西500国际医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2001572号-1





  • XML地图